【杜甫《石壕吏》原文及鉴赏】《石壕吏》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叙事诗,属于其“三吏”“三别”系列作品之一。这首诗以白描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期间,百姓在战乱中所遭受的苦难与压迫,具有极强的社会批判意义和历史价值。
一、原文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二、内容简析
这首诗通过一个普通家庭在战乱中的遭遇,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悲惨命运。诗中,“吏”代表官府的强制力量,“老妇”则象征着被压迫的平民。作者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叙述事件的方式,让读者自行感受其中的沉重与无奈。
诗的开头“暮投石壕村”,点明了时间与地点,营造出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接着,“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描绘了一幅家破人亡的画面,也暗示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巨大冲击。
“三男邺城戍”一句,揭示了国家征兵制度对家庭的破坏。三个儿子中有两个战死,仅剩一个尚在服役,家中只剩下年幼的孙子和衣不蔽体的母亲,生活困苦不堪。而“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一句,则表现出一位母亲为了保全家人,甘愿牺牲自己,承担起繁重的劳役。
最后,“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描写的是诗人听到老妇被带走后,心中涌起的无限哀伤。“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则以简洁的语言收尾,留下一种深深的凄凉与无奈。
三、艺术特色
1. 语言质朴自然:全诗用词平实,不加雕饰,却能深刻传达情感。
2. 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诗歌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3. 细节刻画生动:如“乳下孙”“出入无完裙”等细节描写,增强了画面感和感染力。
4. 寓情于事,含蓄深刻:诗人并未直接抒发感慨,而是通过叙述事件来表达对战乱的控诉和对百姓的同情。
四、思想内涵
《石壕吏》不仅是一首反映现实的诗作,更是一部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历史记录。它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杜甫被誉为“诗史”,正是因为他用诗歌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使后人得以透过文字看到历史的脉络与人民的心声。
五、结语
《石壕吏》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不仅是杜甫个人风格的体现,更是整个唐代社会风貌的缩影。读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也能体会到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