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创作《史记》的背景。
- 理解“发愤”一词的含义,体会司马迁在逆境中坚持写作的精神。
- 学会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司马迁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 激发学生面对困难时积极进取、勇于追求理想的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司马迁“发愤”的原因及他如何克服困难完成《史记》。
- 难点:体会司马迁在逆境中的精神力量,感悟其高尚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课文录音或视频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司马迁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吗?他用一生的时间写成了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这部书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是谁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出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帮助学生正音。
3.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
1. 学习司马迁的出身与志向
- 介绍司马迁的家庭背景,他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立志成为史官。
- 引导学生体会他对历史的热爱和责任感。
2. 学习遭受宫刑后的内心挣扎
- 讲述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而被汉武帝处以宫刑的遭遇。
- 引导学生想象当时司马迁的心理状态,感受他的痛苦与绝望。
3. 学习第三段:发愤写作的决心
- 重点讲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含义。
- 引导学生思考:司马迁为何选择继续写作?他的信念来自哪里?
4. 学习第四段:《史记》的完成与影响
- 介绍《史记》的内容和意义,说明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 强调司马迁的坚持与毅力对后世的激励作用。
(四)合作探究(10分钟)
小组讨论:
-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
- 如果你是司马迁,你会怎么做?
- 从司马迁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司马迁虽然遭遇了极大的不幸,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以坚定的意志完成了《史记》,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六)作业布置(2分钟)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司马迁》。
2. 收集有关“坚持”或“奋斗”的名人故事,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 ↓
出身志向 → 遭遇打击 → 发愤写作 → 完成巨著
坚持毅力志向奉献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今后可结合更多课外资料,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