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十九)》真题阅读答案及赏析】《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之一,其内容多以抒发人生感慨、离别之情、思乡之苦为主,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其中第十九首《明月皎夜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经典之作,常被选入语文教材和各类考试中,成为考生们重点掌握的内容。
一、原文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杨多悲风,松枝亦萧瑟。
心悲动我神,弃置勿复道。
二、字词解释
- 皎:明亮。
- 促织:蟋蟀,古人称其为“促织”,因其鸣声似“促织”。
- 玉衡:北斗七星中的第五星,象征时间或季节。
- 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
- 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 白杨:一种落叶乔木,常在坟墓旁种植,象征哀伤。
- 萧瑟:形容风声凄凉,景象冷落。
- 心悲动我神:内心悲伤触动我的精神。
- 弃置勿复道:放弃它,不再提起。
三、内容大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冬夜,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屋内,看到明亮的月亮照耀着夜晚,听到蟋蟀在东边的墙壁下鸣叫。此时北斗七星中的玉衡指向了孟冬时节,天上的星星显得格外清晰。窗外的白杨树在寒风中发出悲凉的声音,松树枝条也显得枯槁萧索。这一切让诗人内心感到深深的悲伤,他不禁感叹人生的无常与孤独,最终选择将这些情绪抛诸脑后,不再言语。
四、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写冬夜的寂静与冷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传达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展现了古代文人面对现实时的无奈与沉思。
五、艺术特色
1.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月夜、蟋蟀、白杨、松枝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从而引出内心的悲伤。
2. 语言简练:诗句简洁凝练,不加雕饰,却富有感染力。
3. 情感深沉:诗中情感真挚,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体悟。
六、真题解析(示例)
【题目】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中“促织鸣东壁”一句,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冬夜的寂静。
B. “玉衡指孟冬”说明诗人所处的时间是冬季的初期。
C. “白杨多悲风”中的“悲风”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忧郁。
D. 全诗最后两句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彻底绝望。
【答案】D
【解析】“弃置勿复道”并不表示彻底绝望,而是诗人面对现实的一种无奈与释然,并非彻底放弃生活。
七、赏析总结
《明月皎夜光》作为《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以其质朴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打动人心。它不仅是一首描写冬夜景色的诗,更是一首反映人生哲理、表达个体情感的佳作。在阅读与学习过程中,我们应注重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人生感悟,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