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雨霖铃》的词意,掌握词中常见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 学习作者柳永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体会其婉约风格的特点。
-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情感内涵。
- 借助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对词境的感知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与语言美,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 引导学生体会离别之情的普遍性与深刻性,培养同理心与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词中“寒蝉凄切”“杨柳岸晓风残月”等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词人离别时的哀愁情感。
- 难点:把握词中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理解婉约派词风的特色。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配乐朗诵、相关图片)
- 课文原文及注释材料
- 学生预习任务单(包括字词注音、背景了解、初步感受)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教师提问:“你有没有经历过离别?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 引出古诗中的离别主题,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引出柳永的《雨霖铃》。
- 展示课题《雨霖铃》,简介作者柳永及其词作特点。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 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引导学生感受词的韵律与情感基调。
- 学生分组讨论: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场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 精读品析(20分钟)
- 分段讲解词的内容,逐句分析意象与情感。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解析“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分析人物心理活动,感受离别前的无奈与不舍。
-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引导学生体会沉默胜过千言万语的深情。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探讨“烟波”“暮霭”等意象营造的空旷与孤寂感。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点明主题,深化情感层次。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词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对比阅读其他离别题材的诗词,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等,体会不同诗人表达方式的差异。
- 讨论:为什么柳永的词更能打动人心?他的写作风格有何特点?
5. 总结提升(5分钟)
- 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雨霖铃》的情感表达与艺术特色。
- 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日常写作或表达中,提升文学素养。
6. 布置作业(5分钟)
- 背诵《雨霖铃》,并写出自己对“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理解。
- 写一篇短文,描述一次自己经历过的离别场景,尝试运用一些诗词中的意象。
五、板书设计
```
一、作者:柳永(北宋)——婉约派代表
二、词牌名:雨霖铃(原为唐代教坊曲名)
三、情感主旨:离别之痛,伤秋之感
四、主要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杨柳、晓风、残月
五、艺术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白描手法
```
六、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以情感体验为主线,注重学生对词境的感知与情感共鸣。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中深沉的离别之情。今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提升他们的文学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