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
本课时为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小数的产生与读写”。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小数产生的必要性,知道小数是整数不够用时产生的。
- 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正确读写小数。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小数的意义。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 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 难点:理解小数产生的实际意义,初步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四、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直尺、练习纸
-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整数,但在生活中有时候整数不够用了,比如测量物体长度时,可能会出现像0.5米这样的数。你们见过这样的数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身高1.45米、书本价格8.9元、气温23.5℃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特点,引出“小数”的概念。
2. 新知探究(15分钟)
(1)小数的产生
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如用直尺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发现不足一米时,引入小数。例如:用0.5米表示一半米,0.25米表示四分之一米。
(2)小数的读法
教师讲解小数的读法:先读整数部分,再读小数点,最后读小数部分。例如:3.14读作“三点一四”,0.7读作“零点七”。
(3)小数的写法
教师示范如何正确书写小数,并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尝试写出一些小数,如:0.6、2.35、10.08等。
3. 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
完成课本第42页“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抽取一张卡片,上面有不同形式的小数(如文字描述、数字形式),要求小组成员互相读出并写出这些小数。
4.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与小数相关的问题。
5. 布置作业(2分钟)
- 完成课本第43页“做一做”练习题。
- 观察家中有哪些物品的价格或长度是用小数表示的,记录下来并尝试读写。
六、板书设计
```
小数的产生与读写
1. 小数的产生:当整数不够用时,产生小数。
2. 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 + 小数点 + 小数部分
3. 小数的写法:注意小数点的位置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贴近生活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概念,课堂互动较为积极,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个别学生在小数点后的位数较多时容易混淆,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练习与巩固。
以上为《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的完整内容,适用于课堂教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