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理解附答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所著《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通过对童年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封建教育制度的反思。这篇文章语言生动,情感真挚,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之一。
一、文章内容概述
文章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前半部分写的是“百草园”,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充满了大自然的趣味与神秘;后半部分则是“三味书屋”,代表了封建私塾的压抑与束缚。通过对比这两个空间,作者表达了对童年自由时光的怀念和对旧式教育方式的批判。
二、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
1. 文章开头提到“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这个“园”指的是什么?它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这个“园”指的是“百草园”。它象征着作者童年的自由天地,是充满自然乐趣的地方,也代表着他对纯真、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
2. 百草园中有哪些有趣的景物?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
答案:百草园中有皂荚树、桑葚、覆盆子、蟋蟀、斑蝥等景物。作者运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如“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等,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魅力。
3. “我”在百草园里最喜欢做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作者最喜欢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还喜欢捉蟋蟀、拔何首乌等。这说明他天性好奇,对自然充满探索欲望,同时也表现出他对童年生活的真实体验与情感投入。
4. 三味书屋与百草园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
答案:三味书屋是一个封闭、压抑的环境,学习内容枯燥,规矩严格,老师严厉,学生只能死读书。而百草园则是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充满自然气息和童趣。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5. 鲁迅在文中对三味书屋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答案:鲁迅对三味书屋持批判态度。他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压抑了孩子的天性,限制了他们的思想发展。他之所以有这种态度,是因为他亲身经历了这种教育,感受到了它的束缚与不合理。
6. 文章结尾提到“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被迫离开百草园、进入三味书屋的无奈与不满,也反映出他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和对旧式教育的反感。
7.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回忆性的文章?他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答案: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表达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在反思封建教育的弊端,呼吁人们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与自由成长。
三、总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它通过对比两个不同的生活空间,展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向往,以及对旧式教育的批判。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