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教学认识厘米和米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 能够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正确读数。
-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厘米和米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对比,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 在小组合作中,提升学生的交流与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测量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认识厘米和米,掌握测量的方法。
- 难点: 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
四、教学准备:
- 教具:直尺(每把长20厘米)、米尺、实物物品(如铅笔、书本、文具盒等)
- 学具:每位学生一把直尺、练习本
- 多媒体课件(展示常见物体长度)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用的尺子是用来做什么的吗?”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接着出示一些日常物品(如桌子、黑板、课本),让学生猜一猜它们的长度是多少。
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用‘厘米’和‘米’来表示物体的长度。”
2. 新授知识(15分钟)
(1)认识厘米(cm)
教师出示一把20厘米的直尺,指出“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讲解:1厘米大约是手指的宽度,可以用“cm”表示。
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5厘米、10厘米的位置,进行观察和触摸。
(2)认识米(m)
教师拿出一根1米的尺子,说明“米”是更大的长度单位,1米等于100厘米。
通过实际测量教室的门高、讲台长度等,让学生感受1米的实际大小。
(3)测量练习
教师示范如何正确使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强调“起点对齐”、“视线垂直”。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测量课本、铅笔、文具盒等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 巩固练习(10分钟)
(1)判断题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 1米等于100厘米。
② 一支铅笔长约15厘米。
③ 小明的身高是1米20厘米。
(2)选择题
① 测量较短的物体时,一般用( )作单位。
A. 米 B. 厘米
② 1米 =( )厘米
A. 10 B. 100
4. 拓展活动(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找一找”游戏:
在教室中寻找长度约为1米或10厘米的物体,并尝试用直尺测量验证。
5. 总结与作业(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厘米和米的区别与用途。
布置作业:
① 回家后测量自己的一只手的长度,用厘米表示。
② 画一条5厘米和1米长的线段。
六、板书设计:
```
认识厘米和米
1米 = 100厘米
cm —— 厘米
m —— 米
测量方法:对齐起点,视线垂直
```
七、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了对厘米和米的基本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但在单位换算方面仍需加强练习。今后可以结合更多生活实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备注: 本教案根据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适用于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