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方候袁公原文及翻译】《陈元方候袁公》是出自《世说新语·政事》的一则短文,讲述了东汉时期少年陈元方(即陈纪)在拜访袁公时,面对对方的提问表现出机智与才思的故事。文章虽短,却生动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与智慧,展现了古代士人之间的对话艺术。
原文:
>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太丘,太丘使元方宾客。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袁公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袁公大惭,下车引之,曰:“吾去矣。”
翻译:
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访太丘(即陈寔,陈元方的父亲)。太丘让元方接待客人。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中午见面。到了中午您没来,这是没有信用;当着我的面责骂我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
袁公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中午见面。到了中午您没来,这是没有信用;当着我的面责骂我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
袁公非常惭愧,下车拉住元方的手,说:“我该走了。”
内容解析:
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简短,但内容丰富,寓意深刻。通过陈元方的言行,可以看出他不仅聪明伶俐,而且有很强的道德观念。他能准确指出袁公的失礼之处,并且以理服人,最终让袁公感到羞愧,不得不道歉。
故事中的“无信”与“无礼”是当时社会极为重视的两个道德标准。陈元方能够将这两个标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显示出他不仅具备良好的家教,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此外,文中通过“下车引之”的细节描写,也反映出袁公并非完全无情之人,而是被陈元方的言辞所打动,表现出一种谦逊与自省的态度。
总结:
《陈元方候袁公》是一则典型的古代寓言式小故事,既展示了少年的聪慧,也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中的诚信与礼仪观念。它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赞美,也是对人际交往中尊重与礼貌的强调。在今天看来,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