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卜居原文赏析及翻译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卜居原文赏析及翻译,蹲一个热心人,求不嫌弃我笨!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5 08:07:48

卜居原文赏析及翻译】《卜居》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作的一篇散文诗,收录于《楚辞》之中。全文以问答形式展开,通过屈原与太卜的对话,表达了他对人生道路、理想追求以及现实困境的深刻思考。文章语言质朴而富有哲理,情感真挚,是研究屈原思想和楚文化的重要文献。

一、原文内容

卜居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思君念国,忧心如焚。欲去,又不忍;欲留,又不能。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吾有所疑,愿闻其说。”

詹尹曰:“夫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詹尹默然不能对。

二、赏析解读

《卜居》虽篇幅不长,却蕴含深意。文章开篇即点明屈原被流放后的处境:他忠诚正直,却遭小人陷害,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他既不愿随波逐流,又无法坚持自我,这种挣扎体现了士大夫在乱世中的精神困境。

文中“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一句,道出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然而,屈原并不认同这种妥协,他宁愿“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这反映出他坚定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对人格尊严的坚守。

整篇文章通过对“去”与“留”的反复思量,展现了屈原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也揭示了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艰难抉择。

三、翻译释义

屈原被流放后,三年未能再见到楚王。他竭尽忠心,却遭到小人的阻挠。他思念君王,怀念国家,心中忧愁如火。他想离开,却又不忍心;想留下,又无法实现。于是他前往拜访太卜郑詹尹,说:“我心中有疑问,希望听听你的看法。”

郑詹尹说:“圣人不会被外物所束缚,而是能够顺应时势变化。世人都浑浊,为什么不搅动泥水,随波逐流呢?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吃酒糟,喝点薄酒呢?为什么还要怀抱美玉,让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回答说:“我宁愿投江而死,埋骨于江鱼的肚腹之中。怎么能让洁白的身躯,沾染世俗的尘埃呢?”

郑詹尹沉默无言,无法回答。

四、结语

《卜居》不仅是屈原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缩影。它展现了一个人在面对黑暗与压迫时的坚持与抗争,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士人普遍的精神困境。尽管屈原最终选择了悲剧性的结局,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在风雨飘摇中坚守信念,不改初心。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