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忆江南及middot及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是词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虽仅有二十七字,却以极简的语言勾勒出江南的绝美风光,也寄托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情回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中唐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提倡诗歌要贴近现实、反映民生。然而,在《忆江南》中,他却一反常态,用温婉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的自然之美,展现出他内心柔软的一面。
“江南好”三字,简洁明快,直抒胸臆,点明主题。接着“风景旧曾谙”一句,既表达了对江南风物的熟悉与怀念,也暗示了诗人曾经在江南生活过的经历。这种“旧曾谙”的情感,让整首词充满了回忆的温度。
后两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则是全词的亮点所在。诗人以极富画面感的语言,将江南春天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清晨的阳光洒在江边,江畔的花朵红得耀眼,仿佛比火焰还要鲜艳;而春天的江水则碧绿如蓝,清澈动人。这两句不仅写景,更写情,将江南的美丽与生机融为一体,令人陶醉。
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以反问的形式收尾,情感深沉,余韵悠长。它不仅是对江南美景的赞美,更是对过往岁月的无限眷恋。诗人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最真挚的情感,让人不禁感叹:江南,真的太美了。
《忆江南·江南好》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更因为它触动了人们对故乡、对美好时光的共同记忆。无论是身处异乡的游子,还是热爱自然的文人,都能在这首小词中找到共鸣。
如今,当我们重读这首词,仿佛也能看到那片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听到那潺潺流动的江水声,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温柔与思念。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它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心灵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