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办关于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的总结】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成为确保政策精准落地、提升帮扶实效的关键环节。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我办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创新机制,扎实推进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健全机制,夯实基础
为确保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我办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县负总责、乡抓落实、村具体实施”的管理体系。通过制定《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办法》,细化识别、录入、更新、退出等各环节操作流程,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强化信息平台建设,依托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实时更新、动态监测,为精准施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精准识别,动态调整
在扶贫对象识别过程中,始终坚持“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原则,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程序开展识别与核查工作。通过入户走访、数据比对、群众评议等方式,全面掌握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收入变化、致贫原因等信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针对因病、因灾、因学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体,及时纳入帮扶范围;对已稳定脱贫的农户,根据实际生活水平进行合理退出,确保帮扶资源向真正需要的人群倾斜。
三、强化培训,提升能力
为提高基层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业务水平,我办定期组织专题培训,围绕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政策解读、系统操作、数据分析等内容进行讲解,提升基层人员的政策理解力和执行能力。同时,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开展经验交流和案例分析,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
四、加强监督,确保实效
为确保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我办建立了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采取明察暗访、随机抽查、交叉检查等方式,对各地动态管理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整改,严肃处理弄虚作假、优亲厚友等违规行为,确保动态管理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五、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尽管我办在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基层干部政策理解不深、系统操作不够熟练,个别地区数据更新滞后等。下一步,我办将加大培训力度,优化系统功能,完善考核机制,进一步提升动态管理水平,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总之,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不断探索和完善工作机制,推动扶贫工作更加精准、高效、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