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掌握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 能够正确判断一个除法算式的结果是否为循环小数,并能用简洁的方式进行书写。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实际计算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循环小数的规律。
-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的奇妙之处。
-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循环小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 难点: 理解循环小数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否为循环小数。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题、黑板、粉笔等。
-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我们之前学过小数,有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那什么是无限小数呢?有没有一种小数是无限但有规律的?”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接着出示几个除法算式,如:
- 1 ÷ 3 = ?
- 2 ÷ 7 = ?
- 5 ÷ 6 = ?
让学生动手计算,观察结果的变化,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
2. 新知讲解(15分钟)
(1)循环小数的定义:
在除法运算中,如果余数重复出现,商就会不断重复某个数字或数字组合,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2)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 用点标出循环节,例如:
- 1 ÷ 3 = 0.333… 写作 0.3̇
- 2 ÷ 7 = 0.285714285714… 写作 0.285714̇
- 也可以用括号表示循环节,例如:
- 0.333… 写作 0.(3)
- 0.285714285714… 写作 0.(285714)
(3)循环节的识别:
让学生观察一些例子,如:
- 0.1666… → 0.1(6)
- 0.121212… → 0.(12)
教师强调:只有在除法过程中出现无限重复的情况,才是循环小数。
3. 巩固练习(15分钟)
(1)判断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并写出它们的循环节:
- 0.666…
- 0.123456789
- 0.121212…
- 0.345345345…
(2)将下列小数写成循环小数的形式:
- 0.555…
- 0.123123123…
- 0.454545…
(3)小组讨论:
为什么有些小数是有限的,而有些却是无限的?是不是所有的分数都能表示为有限小数?
4. 小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循环小数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判断方法。
同时提出拓展问题:
- 什么样的分数可以表示为循环小数?
- 如何将循环小数转化为分数?(为下节课做铺垫)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第X页练习题第1、2、3题。
2. 观察生活中的数据,找一找是否有循环小数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
```
一、定义:
在除法中,余数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二、表示方法:
1. 用点表示循环节:0.3̇、0.285714̇
2. 用括号表示:0.(3)、0.(285714)
三、判断方法:
看余数是否重复出现。
```
七、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 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 部分学生对循环节的识别还不够熟练,需加强练习。
- 可以结合更多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
备注: 本教案适用于小学五年级或初中一年级数学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难度与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