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名称
《小老鼠和泡泡糖》
二、适用年龄
3-4岁幼儿(小班)
三、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故事理解泡泡糖的特性,初步感知“粘”这一物理现象。
2. 语言目标:能听懂并复述故事中的简单情节,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对故事的兴趣,体验角色的情感变化,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
4. 动作目标:通过模仿小老鼠的动作,锻炼身体协调性与动作控制能力。
四、活动准备
1. 故事图片或PPT课件《小老鼠和泡泡糖》
2. 泡泡糖实物或模拟道具(可食用型)
3. 小老鼠头饰若干
4. 背景音乐(轻快、富有童趣)
5. 活动场地布置成“森林”场景
五、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以神秘的语气提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见过一只可爱的小老鼠?它今天遇到了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你们想不想听听?”
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出示小老鼠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小老鼠的样子。
2. 故事讲述(8分钟)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小老鼠和泡泡糖》的故事:
“有一天,小老鼠在森林里玩耍,它发现了一颗闪闪发亮的泡泡糖。它高兴地咬了一口,结果不小心把泡泡糖粘在了尾巴上。小老鼠急得团团转,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把泡泡糖弄掉了……”
3. 互动讨论(6分钟)
- 提问:“小老鼠为什么会粘上泡泡糖?”
- 引导幼儿思考:“泡泡糖有什么特点?”
-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经历:“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4. 游戏体验(10分钟)
组织幼儿进行“小老鼠找泡泡糖”游戏:
- 教师将泡泡糖模型藏在教室各处。
- 幼儿戴上小老鼠头饰,扮演小老鼠寻找泡泡糖。
- 找到后,幼儿要模仿小老鼠的动作,并说出“我找到泡泡糖啦!”
5. 延伸活动(6分钟)
- 教师展示泡泡糖实物,让幼儿观察、触摸,并尝试吹泡泡。
- 引导幼儿说说泡泡糖的味道、颜色和触感。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故事内容,表扬积极参与的孩子,鼓励他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分享这个有趣的故事。
六、活动延伸建议
1. 家园共育:请家长协助孩子在家制作简单的“泡泡糖”手工,如橡皮泥代替泡泡糖。
2. 区角活动:在科学区投放不同材质的物品,让幼儿探索“粘”的特性。
3. 音乐活动:结合故事创编简单儿歌,增强记忆与兴趣。
七、注意事项
1. 使用可食用泡泡糖时,需确保无过敏史。
2. 游戏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幼儿误食或摔倒。
3. 教师应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八、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次课程通过故事导入、互动游戏和动手操作,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今后可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增加更多感官体验环节,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
备注:本教案为原创设计,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经验,注重趣味性与教育性的结合,适合幼儿园小班开展相关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