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萧瑟,秋雨连绵,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感的重要题材。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秋雨叹三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雨带来的种种景象与感受,同时融入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其一: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首句“雨中百草秋烂死”,点明时节与环境,秋雨之中,百草凋零,万物衰败。然而,“阶下决明颜色鲜”却形成鲜明对比,决明在秋雨中依然展现出鲜艳的颜色。接下来两句描绘了决明旺盛的生命力,“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形象地展现了决明的生机勃勃。然而,诗人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抒发感慨:“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虽然决明此刻繁茂,但面对无情的风雨,它的未来也充满不确定性。最后两句“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将视角转向自身,书生空有才华却无所作为,只能对着决明的香气叹息落泪,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忧虑以及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其二: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
此章开篇即描绘出一幅广阔而阴沉的画面,“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秋雨连绵,天地之间笼罩着一层厚重的乌云。接着,“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通过比喻,形象地表现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就像泾渭分明的河水被混为一体,难以区分善恶是非。中间两句“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揭示了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沉重打击,庄稼受损严重,而农民的消息却无人知晓。最后一联“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则反映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城里人用斗米就能换取珍贵的衾裯,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令人痛心疾首。
其三: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哀鸣夜正长。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第三首诗着重描写诗人自身的处境。“长安布衣谁比数?”表明自己身份卑微,在众多达官显贵面前显得格外渺小。“反锁衡门守环堵”,诗人闭门谢客,独自守护着简陋的居所。紧接着,“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刻画了一幅温馨的家庭画面,尽管生活艰辛,但家中孩童无忧无虑地在风雨中奔跑嬉戏,这反而让诗人感到一丝安慰。随后,“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哀鸣夜正长”,借景抒情,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结尾“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诗人感叹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流露出未能实现抱负的遗憾之情。
综上所述,《秋雨叹三首》通过对秋雨及周边事物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还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个人内心的复杂情绪。杜甫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情感积淀,为我们留下了一组充满哲理意味又极具艺术魅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