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

2025-05-14 06:55:21

问题描述: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蹲一个有缘人,求别让我等空!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5-14 06:55:21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苏氏父子三人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刻的见解闻名于世。他们分别是苏洵、苏轼和苏辙,合称“三苏”。其中,《六国论》是他们共同探讨历史教训的重要篇章之一。本文将为大家呈现这篇经典文章的原文、赏析以及现代汉语译文。

原文(节选)

苏洵《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苏轼《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之祸,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苏辙《六国论》

夫六国之所以亡者,非特秦之罪也,亦六国自取之耳。六国皆欲得秦之地,而不知秦之不可得也。故秦虽小,而六国反为所困。此所谓“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也。

赏析

《六国论》是苏氏父子对战国时期六国灭亡原因的深刻反思。苏洵强调“赂秦”的弊端,指出六国因贿赂秦国而削弱自身实力,最终导致覆灭;苏轼则从战略角度分析六国未能有效抵御秦国的原因,认为其士人目光短浅,缺乏长远规划;苏辙进一步指出,六国灭亡不仅是秦的强大所致,更是六国自身的错误选择。三位作者从不同层面剖析历史事件,展现了各自独特的视角与智慧。

译文

苏洵《六国论》

六个国家的灭亡,并不是因为武器不够锋利,也不是因为战斗不够努力,而是因为贿赂了秦国。贿赂秦国导致力量削弱,这是走向灭亡的道路。有人问:“六个国家相继灭亡,难道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那些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是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已经失去了强大的盟友,无法单独保全自己。”

苏轼《六国论》

我曾经阅读过关于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下里对天下的诸侯感到奇怪。他们拥有五倍的土地面积和十倍的人口数量,却依然无法抵抗秦国,最终走向灭亡的命运。我常常为此深思熟虑,认为他们一定有能够自我保护的方法。然而,我从未停止责备当时那些谋士,他们考虑问题过于肤浅,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意识到整个局势的发展趋势。

苏辙《六国论》

六国之所以灭亡,并不仅仅是秦国的责任,也是六国自身造成的后果。六国都希望获得秦国的土地,却不知道秦国的土地是无法轻易得到的。因此,尽管秦国看似弱小,但六国反而被它所困扰。这正是所谓的“用土地去讨好秦国,就像抱着干草去灭火一样”。

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氏父子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刻洞察力以及他们对于国家治理的独特见解。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